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大中祥符法宝录 | 杨亿 | 凡二十二卷。又称皇宋大中祥符法宝录、祥符录、祥符法宝录。乃北宋杨亿等奉敕编。系录出北宋初至大中祥符四年(1011)期间之译经书目,总录大小乘经律论二二二部,四一三卷。现行本今佚卷一、二、五、九、十九、二十一、二十二等七卷,残缺卷六、十两卷。本录夙佚,不可得见,但近前在山西赵城广胜寺之金藏中发现其残本,影印刊行于宋藏遗珍下集。我国支那内学院曾自金藏本抄出,复依天圣释教总录、至元法宝勘同总录、高丽藏目录等资料补足缺脱部分,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刊行,题曰‘大中祥符法宝录略出’。 |
景祐新修法宝录 | 吕夷简 | 凡二十一卷。北宋吕夷简等奉敕撰。略称景祐法宝录、景祐宝录。本书为续大中祥符法宝录之作,编次大中祥符五年(1012)以后至景祐四年(1037),凡二十五年间所译出之佛典,并集录其奏章、愿颁、序引等。内容计有圣宋翻宣继联前式录上(卷一)、随译年代区别藏乘录中(卷二至卷十九)、复准八例排经入藏录下(卷二十)及总录(卷二十一)本书原已失佚,仅留其名,民国二十二年(1933),于山西省赵城县广胜寺所藏之金藏中发现其残本,后收录于宋藏遗珍下集第十二函出版。宋藏遗珍本缺二十一卷中之卷三、五、七、十一、十五、十九、二十等七卷,并残缺卷八、卷十两卷。其后,南京支那内学院抄出宋藏遗珍本之要文,另由本书之总录、大中祥符法宝录、天圣释教总录、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等补入原缺部分,题为‘景祐法宝录略出’,于民国二十三年刊行。 |
佛说大乘僧伽吒法义经卷 | 佚名 | 佛说大乘僧伽吒法义经,七卷,宋金总持等译。存三卷。 |
佛说清净毗柰耶最上大乘经 | 智吉祥 | 佛说清淨毗柰耶最上大乘经,三卷,宋智吉祥等译,存二卷,原目失注。 |
圆觉经心镜 | 智聪 | 圆觉经心镜六卷,宋智聪述并后记,李谦跋,日本自悦守怿跋。佛典注疏。宋宝庆三年(1227)智聪撰。六卷。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即《圆觉经》)的注释书,广采宗密等诸家疏注而成。将经文分作十二章,依经文顺次逐一解释和发挥。据书后跋称,此书在成书的次年即有刊本行世。今仅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圆觉经夹颂集解讲义 | 佚名 | 圆觉经夹颂集解讲义十二卷,宋周琪述并序(序文首缺)道冲跋,师范跋,心月跋,广闻跋(二篇)。 |
瑜伽师地论义演 | 清素 | 佛典注疏。唐贞元十七年(801)清素述。四十卷,现存二十二卷。是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的注释书。设六门:叙起论因、彰说论意、明论宗体、藏乘所摄、辨总别题、依文别择。其中前五门及第六门中略释十七地名义的部分,是依最胜子等的《瑜伽师地论释》而作的进一步注释。见载于《金藏》。 |
御注圆觉经 | 赵昚 | 淳熙十年(1183)二月二十一日宋孝宗将自己的《御注圆觉经》颁赐给径山,并命寺僧宝印刊行于世。现存《御注圆觉经》卷首附宝印所撰表文说:淳熈十年二月乙丑,圣旨赐臣宝印御注大圆觉经一部。臣九顿首,熏香伏读,如在灵山亲闻,无有少异。臣具表谨谢,仍进山颂,歌咏圣德。乞就径山开板,流通四方,使天下衲子发明心地,同泛如来大圆觉海。……。臣谨以赐本锓板,传之无穷。 |
圆觉经略疏钞 | 宗密 | 圆觉经略疏之钞十二卷,唐宗密于大疏略出,宋思齐序,明范必用刊行跋,首卷内题大方广圆觉经略钞。圆觉经略疏,二卷。唐代宗密撰。又作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圆觉经略疏注、圆觉略疏、大方广圆觉经略疏注。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宗密曾作圆觉经大疏及圆觉经大疏钞,然因二书博引旁证,过于广泛,令人不易受持,乃节略其精要而作‘略疏’。又宗密另著有圆觉经略疏科,以科判本书;并作圆觉经略疏钞,以注释本书。 |
圆觉经大疏释义钞 | 宗密 | 凡十三卷(或二十六卷)。唐代宗密(780~841)撰。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大疏钞、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圆觉大钞。收于卍续藏第十四、第十五册。宗密于长庆三年(823)着成圆觉经大疏三卷,其后复撰本书加以详释。书中屡屡引用儒、道二教之典籍,论释广博,非仅限于佛教,故全书体裁已近于佛教百科辞典。本书与宗密之另二著作‘禅源诸诠集都序’、‘禅门师资承袭图’,并为研究禅宗史之重要文献。 |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 | 宗密 | 凡三卷(或十二卷)。略称圆觉经大疏。唐代宗密述。今收于卍续藏第十四册。随文解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卷初揭出‘归命妙色身’等五言十六句之归敬颂,次将圆觉经分为:教起因缘、藏乘分摄、权实对辩、分齐幽深、所被机宜、能诠体性、宗趣通别、修证阶差、叙昔翻传、别解文义等十门,并解说其文义。撰者宗密系由圆觉经而得悟者,故平生特别推重此经。除本疏之外,另有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十八卷、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四卷、大方广圆觉经略疏钞十二卷等,以细解其文义;其中,释义钞为本书之注释。其他注书有宋代观复之圆觉钞辨疑误二卷、元代清远之圆觉经疏钞随文要解十二卷等。 |
一切经音义 | 玄应 | 凡二十五卷。又作大唐众经音义、玄应音义。唐代玄应撰。现收于中华大藏经第一辑第三十册。本书所录,自华严经至顺正理论,共四五八部,以梵语音译,凡难解之字句、名相均加注解,为佛教现存音义书中之最古者,其解释之正确,颇为历代学者所宗。玄应于贞观末年奉敕造本书,以避讳故,署名多作‘元应’。与道宣、道世为同时代之人。大唐内典录卷五作众经音义十五卷,法苑珠林卷一○○作大唐众经音义二十卷。本书所录,自华严经,至顺正理论,共四五八部经论,而就其中难解之字句、名相及音译,加以注释。本书不仅为现存音义中之最古者,又以解释正确,为学者所宗,且所引群籍多属古逸书,如苍颉篇、三苍、通俗文、字苑、古文奇字、字略、声类、韵略、切韵等诸书,为研究文字音韵学之珍贵资料。 |
绍兴重雕大藏音 | 佚名 | 绍兴重雕大藏音,三卷,前有柳豫序。宋精严寺释处观集,略如字汇,共一百七十四部。 |
华严经三十九品大意 | 佚名 | 华严经三十九品大意,一卷,清永光录。 |
华严经网目贯摄 | 佚名 | 华严经网目贯摄,一卷,清永光录集。 |
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 | 佚名 | 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四卷,新罗表员集,外题华严经文义要决。 |
华严经谈玄抉择 | 鲜演 | 六卷,但初卷不传。又名《华严经玄谈决择记》,入藏于日本《卍字新纂续藏经》“中国撰述·华严部疏”第八册,是鲜演在合并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一至三和《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一至十五的基础上所作的阐释和讲疏。《华严经玄谈决择》卷二跋语有“高丽国大兴王寺寿昌二年(丙子)岁奉宣雕造”、“大宋国崇吴古寺宣和五年(癸卯)岁释安仁传写”、卷四记“大宋咸淳第七(辛未)岁春中月下七日于宋朝湖州思溪法宝禅寺借得行在南山高丽教寺之秘本,谨以写留之毕,执笔沙门辨智”等,据研究,上述《鲜演大师墓碑文》中所谓的“高丽外邦,僧统倾心”的僧统指的是高丽著名的僧统义天(1054—1101年)。义天曾远涉重洋拜杭州南山慧因禅寺晋水净源为师,并曾广搜辽朝鲜演等经师的著作在高丽刊雕,汉文本《华严经玄谈决择》就是义天在高丽刊雕,然后赠回南山高丽教寺(即杭州南山慧因禅寺),再辗转传至日本的。 |
华严经疏注 | 澄观 | 华严经疏注百二十卷,唐澄观述。宋净源录疏注经。缺卷二十一至七十又九十一至一百。 |
华严经行愿品疏 | 澄观 | 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唐澄观述并序,宋圆证补全,日本澄贤题记,宋溥濬、溉濯等刊刻题记,内题贞元新译华严经疏。按此释四十华严。 |
楞伽经纂 | 佚名 | 《楞伽经纂》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宋杨彦国纂,分七十一章,卷第一,一切佛语心品第一,指明真相分第一 ,了妄明真分第二 ,澄识明心分第三 ,超乘证幻分第四 ,有无俱遣分第五 ,渐净即顿分第六 ,离二种声闻分第七 ,常不思议差别分第八 ,生死涅槃差别分第九 ,一切法不生差别分第十 ,五无间种性差别分第十一 ,一阐提差别分第十二 ,三自性差别分第十三 ,观二无我分第十四 ,离建立诽谤分第十五 ,随类普现分第十六 ,空离自性分第十七 ,离言即义分第十八,卷第二,一切佛语心品第二,无我如来藏分第十九 ,修行大方便分第二十 ,离缘因俱渐分第二十一 ,离言说妄想分第二十二 ,净离四句分第二十三 ,禅差别分第二十四 ,涅槃差别分第二十五 ,离言事自性分第二十六 ,如来神力建立分第二十七 ,因缘言说差别分第二十八 ,离惑乱见分第二十九 ,如幻差别分第三十 ,离名句形身分第三十一 ,离相止惑分第三十二 ,离四果差别分第三十三 ,二种觉分第三十四 ,离四大造色分第三十五 ,诸阴自性相分第三十六 ,离四种涅槃差别分第三十七 ,离妄想自性差别分第三十八 ,自觉一乘相分第三十九,卷第三,一切佛语心品第三,意生身分第四十 ,离五无间分第四十一 ,佛知觉分第四十二 ,佛等一切分第四十三 ,自得本住分第四十四 ,离有无有相分第四十五 ,宗说俱通相分第四十六 ,离不实妄相分第四十七 ,离语义妄想分第四十八 ,祛别智识相分第四十九 ,离外道转变见分第五十 ,解脱相续相分第五十一 ,了妄即空分第五十二 ,坏诸法不生宗分第五十三 ,离智即心分第五十四 ,如来说宗俱通相分第五十五 ,离世论分第五十六 ,离涅槃相分第五十七,卷第四,一切佛语心品第四,离一切根量分第五十八 ,不生不灭离言说分第五十九 ,祛外道不生不灭分第六十 ,祛外道七无常见分第六十一 ,超诸地相分第六十二 ,灭诸地而证圆觉分第六十三 ,离常无常分第六十四 ,灭识即藏分第六十五 ,五法三自性二无我分别相分第六十六 ,优昙恒沙譬喻分第六十七 ,刹那坏相差别分第六十八 ,三种波罗蜜差别分第六十九 ,如来说法离诸过差别分第七十 ,戒饮食分第七十一。 |
大明重刊三藏圣教目录 | 佚名 | 即南藏目录分十七科﹕一般若部、二宝积部、三大集部、四华严部、五涅盘部、六五大部外重译经、七单译经、八小乘阿含部、九小乘单译经、十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十一西土圣贤撰集、十二大乘律、十三小乘律、十四大乘论、十五小乘论、十六续入藏诸论、十七此方撰述。 |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 | 李贽 | 四卷,明温李贽简要,华严经注疏书。此经则天证圣年。三藏实叉难陀奉诏译也。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序曰。盖闻造化权舆之首。天道未分。龟龙系象之初。人文始着。虽万八千岁。同临有截之区。七十二君。讵识无边之义。由是人迷四忍。轮回六趣之中。家缠五盖。没溺三涂之下。及夫鹫岩西峙。象驾东驱。慧日法王。超四大而高视。中天调御。越十地以居尊。包括铁围。延促沙劫。混太空而为量。岂算数之能穷。入纤芥之微区。 |
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 | 澄观 | 一卷,唐 澄观述,华严经疏注。 |
漩澓偈 | 杜顺 | 《漩澓偈》又名《漩洑頌》或《法界颂》,杜顺作。十四句,目的在于阐明法界观的精髓。惟劲分十一段予以逐句阐释,每段分颂,最后有结颂。 惟劲 , 五代禅僧。长溪(治今福建霞浦)人。节操精苦,破衲拥身,号头陀,师事雪峰义存,依住执侍、深入玄奥,博学能文,出居南岳衡山般舟道场,楚王奏赐紫衣,署号“宝闻大师” |
一字顶轮王瑜伽经 | 佚名 | 亦称《瑜伽一字顶轮王真言观行仪则》、《一字顶轮王瑜伽观行仪轨》、《一字顶轮王瑜伽究竟仪则》等。密教仪轨经典。唐天宝十二年(753)不空译,田良立笔受。一卷。属持明密教佛顶部仪轨,说金刚佛顶瑜伽现行法,参入瑜伽密教观法。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